您好,欢迎访问【城乡便民网】 |注册 下载手机客户端

太原

更换城市
会员卡
购物车0
首页>> 自媒体频道>> 今日分享>> 新闻大事>> 唐太宗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约定来年问斩,最终返回了多少人

热门资讯

唐太宗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约定来年问斩,最终返回了多少人

查看:3670作者:历史纵览   2023-05-23 14:14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这句话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笔下,表达在对待小人和君子之时,应该采用不同策略的观点。

小人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一起出现的一对概念,是古代士大夫是礼法道德为标准对人进行的一种区分。君子道德高尚,品行高洁,所以应该施与信义,而相对的小人便是指品行不端,劣迹斑斑的人,对于这种人很难用道德教化,所以应该用刑罚使他们感到畏惧。

其实,欧阳修的这句议论是针对唐太宗纵囚一事有感而发。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巡查牢狱之时,下令将三百多名死囚犯释放,让他们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只是过年以后必须如期回到监狱。欧阳修对唐太宗的这一做法很不赞同,所以写了《纵囚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那么,唐太宗纵囚究竟是怎么回事呢?01唐太宗纵囚

唐太宗纵囚一事,还得从贞观六年说起。

按照唐朝的惯例,君王会不定期到监狱录囚,也就是检视囚犯的意思。主要目的就是看一看有没有受冤屈的犯人和未能及时审判的案件。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633年,唐太宗按照惯例在监狱检视完毕之后,没有发现含冤受屈的犯人。但是还没等他高兴,犯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原来狱中有390名死刑犯,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却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人,希望临死之前能够回家和自己的父母妻儿最后团聚一次。唐太宗听见这些囚犯诚恳的请求,也觉得于心不忍,于是下令说你们可以回家探亲,但是来年秋天行刑之前,你们必须回来。

君王下了令,刑狱立马就放人,于是这390名死刑犯就这样离开了监牢,回到了自己家中。但是人们心中都在猜测,这些逃出生天的死刑犯真的会如约回来吗?毕竟回来就代表要被秋后问斩啦。在生死面前,又有多少人能够守住与唐太宗的约定呢?

时间转眼到了第二年秋天,死刑犯们一个个都回来了,但是,一直到了约定的最后一天,回来的囚犯还只有389个,有一个人迟迟未归!刑狱官员通过点查名册发现,未能如约回来的这个人叫徐福林,家就住在京畿附近的扶风。

这让大家都非常气愤,甚至连如约归来的死囚犯都为这唯一一个失信的人感到不耻,正在这时,一个人乘着牛车慢慢地走近了大家。原来他就是徐福林,他并没有违约,只是由于年纪老迈,在归来的途中又生了一场病,所以才回来迟了。

唐太宗看到这个结果,也十分满意,对于这些死刑犯能够生命和信义之间选择信义,全部如约回转刑狱的行为十分欣慰,为了表示对他们守信的嘉奖,唐太宗直接下令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总之,一群原本毫无生路的刑徒,因为信守承诺,所以竟然意外地死里逃生了,也算得上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后世史家也经常引用这段历史,来表示对唐太宗的赞美。

不过,为什么唐太宗可以轻松地赦免这些囚犯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了。02德主刑辅的古代司法

其实,刑罚一直不是古代法律提倡的主流,在中华数千年的法律理论和实践中,中国古代的司法形成了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德治为主,刑罚为辅。

追根溯源,德治来源于儒家,也就是用礼仪道德去敦风化俗,以达到教化百姓的作用,而刑罚主要来源于法家,即以严刑峻法使民畏惧,不敢轻易去触碰律条,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两种观念并非割裂,而是一直相辅相成。

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变法图强,打败东方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法家也一度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然而,秦朝二世而亡,也说明了单依靠刑罚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却难以长久。

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但是此时的儒家思想早已经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了。汉儒董仲舒、贾谊等人来吸收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和前辈思想家的著书立论,提出了“德刑并用”的观点。事实上,这是一种杂糅了儒法两家思想的理论成果。

从那以后,德刑并用的观点也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自古流传的俗谚“法不外乎人情”正是这种观念在民间的体现。所以,唐太宗提出要将原本判处死刑的390名刑犯全部释放之时,才没有人跳出来反对,乃至后世史家也多用此事夸耀唐太宗的的德治和仁政。

当然,除了“德主刑辅”的法律观念影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是皇帝。

古代的法律上约束百官,下约束万民,却管不了皇帝。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说皇帝本人就是法律,皇帝说的话就是所有人都不能违背的金科玉律。所以,唐太宗纵囚才会被当成理所当然。

总之,由于德治和人治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历代史家对于唐太宗纵囚的行为都是表示夸赞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之时,特意将这件事写了进入,也是为了当作唐朝贞观之治的一个例证。

然而,反对的声音虽少,却并非没有,宋代的欧阳修便是其中一个。

03欧阳修与《纵囚论》

欧阳修是一代文学宗师,他的许多史论文章都有理有据,鞭辟入里,令人信服。而《纵囚论》便是专门针对唐太宗纵囚一事而写。

在文章中,欧阳修指出了纵囚一事的不合情理之处。他采用了传统的小人君子观念,认为舍生取义是很多君子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作奸犯科,以至被判处死刑的人又称得上是小人中的小人。一群小人中的小人,做了君子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当然,有人会说是这是唐太宗德行感化的结果。但是,事情发生在贞观六年,唐太宗的仁政教化已经推行了六年都没能感化这群人,他们依旧触犯法律,犯下了死罪。现在通过一件事就能让他们所有人弃恶从善,拥有高尚的道德,这合理吗?

最后,欧阳修得出的结论是,君王不应该为了沽名钓誉而去做一些违背情理的事情。像纵囚这类事情,偶尔为之尚可,却不能成为常态,如果成为了常态,所有罪大恶极之人都可以借此免死,那么法律的公义何在?

总之,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也是很多人对于唐太宗纵囚一事的共同看法,通过释放死囚来彰显德行教化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敦风化俗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忽视了法律的威严。总结

虽然唐太宗纵囚一事,一直以来褒多于贬,但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目光却不难发现其中最为恐怖的一点,那就是统治者对于司法的直接干预。司法是有其自身一整套程序的,但是封建帝王却可以跳过这一套程序,直接决定囚犯的生死,这不能不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唐太宗是明君,所以他干预司法,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恶果,甚至有好的作用。但是假如换成一个昏君呢?假如在牢狱释放出来的是一群穷凶极恶之徒呢?这是很值得后人反思的。

1612792860903145.png

会员打赏列表

精品文章推荐

文章回复

上传更多图片
copyright 2013-2113 www.cxbmw.sit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乡便民网】版权所有 - 晋ICP备190104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