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城乡便民网】 |注册 下载手机客户端

太原

更换城市
会员卡
购物车0
首页>> 自媒体频道>> 当地资讯>> 每日分享>> 成都:已经卷成这样了,还有人在向往它的躺平

热门资讯

成都:已经卷成这样了,还有人在向往它的躺平

查看:2178作者:互联网思维   2023-11-02 14:50

成都.png

作者:喻折


来源:吹火车咯(ID:blowthetrain)


“伊莱那是一座从远方看到的城市的名字,如果走近她,她就变了。”

在卡尔维诺浪漫而忧郁的解读里,马可·波罗是这样对忽必烈汗描述一座陌生城市的: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实际上,这种“视差”也适配于绝大多数“看得见的”现代城市,它或许轻缓或许强烈,只是没有这样的浪漫色彩,甚至过分残酷——当你遥望成都时,它可以是一个清梦;但当你走进成都时,它却可能意味着骗局。


社交网络上,关于这座城市的评价与理解正在逐渐背离“安逸”“包容”“天府之都”的美好语境,而落入“营销”“离谱”“法外之地”的漩涡。蓉漂哭诉,应届毕业生受阻,那些逃离北上广的社畜也幡然醒悟:当不想卷的人都把这里作为退路,成都就成为了新的“卷都”。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119万,作为中国人口第四城,以及劳动力占比和人才流入的超级力量,成都却似乎无力应对“如何把人留下来”的售后问题。

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始终关于工作。资源少,薪资低,岗位种类单一,就业福利差劲......这些对成都找工作的吐槽已经是老生常谈,而当下在小红书大热的“Boss直拒”求职笑话里,有不少正是成都+Boss的离谱buff叠加——两个法外狂徒的“强强联合”。

“双休有罪,缴五险一金可能违法”“深圳月薪六千我觉得打发叫花子,成都给我开四千五以上就得想想是不是骗子公司”“不是电销就是客服,孙悟空来了成都也要打满五百个电话才能走”......与此同时,成都政府仍在持续进行着人才引进的高调宣传。有大V在微博上直言在成都办企业的“惊喜”之处:人多且平均薪资低。

很显然,狂奔中的新一线成都无法再兑现自己“慢与躺”的诺言,而那个骨子里还守着古老规则和骄傲的千年蜀都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新产业和新人才的期许,因为无论从经济结构、企业规模还是配套的支持政策等方面而言,它都还没有准备好。

“成都适合生活,但不适合生存”,但我们都知道,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吃饱是比吃好更迫近的现实。于是,成都在“越来越卷”却“保持月薪三千的初心”中失去了它的性价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感到失望,并发出他们的忠告:别来

1.jpg

但除了缺乏足够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之外,更重要的失衡或许在于,

它从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与其野心相匹配的跃迁,去理解新的变化,并且真诚地提供新的连接。在最离谱的求职笑话里,你可以观察到最深刻的矛盾,有一种想象和成像的错位,“既要与又要”的无理失控,城市与人动态关系的偏移,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属于成都的真相。



01


“在最贵的写字楼打最猛的电话”

对于许多在成都经历过求职季的人而言,最现实的妥协不是大小周、单双休,也不是薪资区间的下限,而是最终回应中国平安递来的橄榄枝:“摆烂了,销售就销售吧”。

原来定睛一看,求职软件里源源不断发来的招呼清一色都是销售岗位,从银行保险、房产中介、家具装修到食品酒水等等,和主动投递简历的已读不回相比,对方的热情简直让人如沐春风。虽然各种“诚邀”的高薪福利里,密密麻麻写满了“提成”二字。


但至少对面已经诚实地说明了工作性质与岗位职责,而漫天的“市场助理”“高级顾问”“咨询专家”则显得含糊且充满迷惑性,在浪费自己并不宝贵的时间与HR斗智斗勇后,试探的结果99%仍然是销售。




从很早之前开始,企业也深知销售行业并非当代年轻人找工作的首选,于是苦心钻研职位的名称、描述和HR的话术,让其看起来不太那么像销售。当然,套路总是与时俱进的,我在成都找工作的tag下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幽默,比如先打压你的价值再赏赐你一个干销售的机会,甚至是其他岗位也有“卖东西”的附加职能,再睁眼说瞎话地写上一句“无销售性质”。

2.jpg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被这个薪资水平震惊了,但我建议北上广深的大家先提前适应一下,有多离谱不知道,反正不是最离谱的。等我们讨论完工作机会的问题,后面还将重点放送关于薪资与待遇的快乐小品。


回到被销售岗包围的恐惧,这并不是巧合或者错觉。58同城招聘研究院两年前的数据显示,全国重点城市销售类职位招聘需求TOP3为成都、北京、上海。在销售类职位招聘需求上,成都跃居全国第一。而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2年的人才吸引力报告,成都人才需求最大的四个职能为java、大客户销售、销售代表、区域销售经理/主管,高情商总结:成都销售人才供不应求。



不过也不是只有销售这一条路,当客服的机会也不遑多让。还是58同城招聘研究院的数据,2021年,成都的客服类岗位招聘需求也位居全国第一,将北上广深纷纷甩在身后。然而,成都在客服类招聘需求城市月薪排名中,仅在第五位。

所以小红书上真正的天问是,成都除了打电话就没有别的工作了吗?而下面的回复经常懂事得让人泪目:“姐妹,我来了一个月,已经打了2000个电话了”;“打着打着就习惯了,我每天300通。”

3.jpg

当大学毕业的他们身处高新区鳞次栉比的甲级写字楼里,戴上耳麦坐在一部已经被盘包浆的电话机前,做好心理建设迎接陌生人的谩骂时,他们开始感觉到,新一线城市光环下的“幸福感”多少有点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是复杂的。十年来,成都GDP连续跨越11个千亿级台阶,2022年已正式晋级“2万亿俱乐部”,成都以全省2.9%的土地面积、25.3%的人口带动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且占全省比重提高至46.4%。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稳坐中国城市经济第四极,成都的发展不容置疑。

而尤其瞩目的是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开通,成都成为了继北京之后国内第二个拥有双4F级别国际机场的城市,2022年全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成都的地铁建设更是出了名的“狂飙”与“神速”,虽然起点落后,但10年运营里程超500公里,如今正和深圳白热化争夺“轨交第四城”。

大到航站楼、CBD、综合商圈,小到美术馆、公园、绿道.......成都的城市建设在现代化程度、宜居度、便利度、幸福度的每一项指标分布都遥遥领先,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成都不是看起来很像一线城市,而是可以触摸同等的质感,连独立咖啡馆的数量也仅次于上海。

但这种新潮与现代化的质感无法掩盖成都孱弱的产业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其就业问题的根本弊病。成都的产业结构处于“三、二、一”的合理状态,虽然第三产业在占比上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成都的工业处于薄弱的“偏科”状态。

2021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66%,第二产业还不到其一半。工业短板导致成都经济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基石,也缺乏战略性的产业集群。而在成都第三产业的行业占比中,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是主要产业,其次就是房地产行业,因此销售人员需求满天飞的招聘现状也不足为奇。

4.png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吹火车咯整理

这么多年来,成都也在努力优化结构问题,并紧盯中高端,提高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但最大的忧患是成都始终缺乏能打的本土企业,而掌握话语权的产业龙头才是提供足够的稳定就业机会和自我输血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虽然劳动力人口比肩一线,但成都拥有的A股上市公司近两年才超越100余家,数量不及北上深这类城市的三分之一。

2021年,成都刚刚实现世界五百强企业本土企业的零突破——“新希望集团”,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和肉、蛋、奶综合供应商之一,拥有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饲料产能。一家被调侃“做猪饲料起家”的民企,成为了“全村的希望”。

而在同年四川省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中,前五名仅有通威股份一家成都企业,市值一骑绝尘的五粮液(宜宾)和泸州老窖(泸州)均非成都本土企业。事实上,在成都安家的500强企业并不少,但多为从其他地区搬迁,或招商引资,或设立分部——共同的问题是,他们的产业链不够完整。虽然产能强大,但很多并未掌握原材料供应、研发环节或者核心技术,只是为成都贡献了大量GDP和基础工作岗位。

这一点在成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也十分明显,众所周知,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入蓉抢位,从腾讯、阿里、华为、字节跳动,到京东、美团、滴滴等,几乎所有大厂都在成都拥有“大本营”,但成都分部多为落地执行和服务支持功能,岗位也多是地推、客服和审核等从一线城市转移过来的人力密集型岗位。


以加班亮灯率远近闻名的天府四街,蚂蚁C空间里有支付宝客服中心;京东的全球客服中心在武侯区超25.5万平方米的京东西南总部基地,可容纳5000人轮班工作;而亚马逊也在天府软件园设立了中国客户服务中心......你说这电话,怎么会打得完呢。



所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成都的互联网产业集群规模可观,但所承担的角色主要还是接盘大厂的“人海战术”,以及其战略性的冗余发展,要么该项目还处于探索之中,要么就干脆不处于产业的核心位置。

当然,巨头并非一日“炼”成。虽然没有现成的大佬,但成都想孵化独角兽的心非常炽热,政府在扶持科技创新和鼓励创业的态度上可谓是一片至诚,在众创空间、税收、补贴等方面都痛下血本,但投资运气似乎并不怎么样,比如斥六亿巨资“买了个锤子”。

其实客观来说,成都的互联网、软件、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企业都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也确实冒出了一些实力科创企业,只是没有鹤立鸡群的选手。哪怕以集群效应明显的手游为例,巅峰时期号称“千游之城”的成都游戏公司和工作室遍地,也始终没能孕育出像米哈游、莉莉丝那样的公司。

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因是,在成都所谓的手游公司里,有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换皮投机商和吸引投资套现的骗子团队,还没有等到版号停发、疫情到来,虚假的繁荣就已经难以为继,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公司,在经历而后的游戏寒冬后,出局者更甚,只有真正重研发或者找到转型之路的玩家活了下来,并有所产建树。

然而打着挣快钱、割韭菜算盘的何止游戏行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拉满的成都,虽然大公司乏善可陈,但是鱼龙混杂的创业公司俯拾即是。在小红书上,曝光和避雷骗子公司是成都求职的主要话题之一。有劳动合同还没签,先签了贷款合同的;有一分钱没挣到,却被“培训”为由骗了所有积蓄的;还有上着上着班警察突然闯进来,公司被端了的......仅仅“不是骗子”四个字就已经可以成为高度正面评价,引得人们留言问询“真的吗,在哪里?!”这其中的幽默难以表述。

即使是那些业务合法的创业公司或者小微企业,在违反劳动法这方面也不可谓不熟练。无薪试岗、超长工作时间、试用期不缴纳五险一金(有的甚至转正也不缴纳),这些明晃晃违法乱纪的条款却在整体环境中成为了一种默认的要求。

“熟练”的核心层面在于,这些用工单位并非小心翼翼地在违法边缘试探,他们能搬出“这里所有公司都是这样”的挡箭牌,毫不心虚地说服求职者、也说服了自己。“一起烂”不是什么堕落的沼泽,而似乎变成了成都给他们的底气。如果追问一下具体情况,或者稍加反驳其不合理性,大概率就会被婉拒“不好意思,您不适合这个岗位”,或者被阴阳怪气,甚至被气急败坏地质问“配不配”。

5.jpg

因此,关于成都找工作的那条终极真理广为流传,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成都不相信劳动法(甚至刑法)。我曾经问过一个蓉漂三年最后还是选择去深圳打拼的朋友为什么要离开,“太违法乱纪了。”她说,“主要是还理直气壮”。



02


固守的认知和失去的性价比

我将这种理直气壮部分理解为一种傲慢,傲慢的背后,是成都的迷失

如果你多去搜索一下网友的帖子,就会知道三千并不是成都月薪的真相。标注三千,一问底薪一千二是常态。或者招聘信息显示薪资过万,层层面试,一通操作猛如虎,一问工资四千五。当然啦,也有很多四千五就会让对方破防的情况。

6.jpg

虽然薪资低,但是不妨碍要求多。月薪四千的策划专员任职资格里写明需要会策划、文案,还要会设计、拍摄、剪辑,熟练运用各种绘图及剪辑软件,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月薪六千的短视频运营需要有五个以上账号打造经验,其中至少包含一个百万+粉丝账号,以及0起号经验,且粉丝数达到50万;还看到一个非常搞笑的,底薪三千五的医生助理工作内容包括协助诊疗,账务、采购及库存管理,还要清洁卫生和给团队做饭。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招聘方眼里,三千五可能招不到一个家政阿姨,但可以“多元化”打杂的便宜大学生势在必得。“月薪三千复合型人才”的招聘想象在成都并不是笑话,而是一种陷入僵局的“正常”认知。

在经济腾飞以前,这个工资符合二三线城市的水平,于成都合情合理;而在GDP高速增长城市升级后,人才大量流入,加之“网红城市”的威力号召,主动选择成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所以基本盘就是成都不缺人,甚至太多了。用工者对于自己开出的薪资待遇如此自信,如此理所当然,他们知道但并不在意市场的行情已经发生改变,因为“你不做,还有一大堆人等着做”。成都最大的傲慢,就是将慢与懒的成都气质滥用成脱节的借口。“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一味保持自我节奏的从容也有可能意味着过度迷失的狂妄成都不需要适应外界,你会适应成都。

(4) 赏(0) 分享

会员打赏列表

精品文章推荐

文章回复

上传更多图片
copyright 2013-2113 www.cxbmw.sit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乡便民网】版权所有 - 晋ICP备1901046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