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城乡便民网】 |注册 下载手机客户端

太原

更换城市
会员卡
购物车0
首页>> 自媒体频道>> 今日分享>> 今日分享>>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何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见死不救?

热门资讯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为何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见死不救?

查看:1942作者:官家小姐姐   2024-04-27 17:18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火一度蔓延至北京城。

清朝的最核心的1.7万蒙古骑兵,在僧格林沁的带领下,与英法联军展开生死搏斗。与此同时咸丰帝在逃跑的路上,慌忙写求救信给曾国藩,要求其过来支援。但是当时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却选择了见死不救,一向以忠心爱国著称的曾国藩,为何会做出如此选择呢?

01 解决“内患”太平天国势力

首先曾国藩不去救驾也并非他闲着,当时的中国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当时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内患,一度动摇清政府的百年根基。

在清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曾国藩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力挽狂澜。及时遏制住了太平天国势力的发展。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曾国藩带领的12万大军,正在围剿太平天国剩余势力。

如果这个时候选择撤军,那之前围攻的成果,很可能功亏一篑。在曾国藩看来,英法联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求财。并不会真的把清政府怎么样。而太平天国势力,则是威胁清政府统治的根本。所以权衡利弊,他选择了先解决内患。

02双方实力的差距太大

其次曾国藩清楚的认识到,和英法联军硬碰硬,清廷毫无胜算。就算自己的12万大军赶过去,也只不过是清廷多添几万人的英魂。这从僧格林沁的抵御战中,可窥一二。

当时在抵抗英法联军的攻击时,僧格林沁带领的蒙古骑兵,是清廷最正统的正规军——八旗军和绿营。尽管他们士气激昂,挥舞着马刀,手持的火绳枪。要跟敌人来一波生死决斗。

但是在英法联军看来却是可笑的,再勇猛的骑兵,在先进的枪林弹雨里,都是不堪一击的。可怜那些英勇的蒙古骑兵,他们甚至都没靠近侵略者,便饮弹身亡。有些在重炮的攻击下,更是直接被打粉。

最后的战果不言而喻。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上万的尸体和马匹布满战场。而英法联军这边,仅损失了5人。可以说双方的实力差距,从一开始就是天壤之别。

03曾国藩的私心

要说曾国藩完全没有私心,也是不可能的。曾国藩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虽然战功赫赫,多次拯救清廷于危难之中。但是清廷并不领这个情。

正规军的八旗军和绿营,一直很瞧不起湘军。双方矛盾很深。湘军就像是捡来的孩子,“穿衣用度”什么都要比八旗军和绿营低一等。最重要的是咸丰帝也非常偏心,难打的仗都由湘军顶头阵,而到了收尾论功行赏的时候,都是八旗和绿营上。

湘军的将领,还会经常受到咸丰帝的责骂,简直就是爹不疼娘不爱,湘军上下一直敢怒而不敢言。

曾国藩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事实上他也是比较护犊子的。知道自己一旦派遣精兵前去救援,不仅讨不到好,还会成为炮火的活靶子。所以他心里自然不愿意。

不过咸丰帝求救信都来了,曾国藩也得给个回应。于是他磨磨蹭蹭地写了封回信,表示派遣部分精兵回去也没什么大用处,要不要在自己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带兵入京,比较稳妥。

那个时候落后的清政府,连电报都还没普及。信件一来一回。咸丰帝都要崩溃了,等曾国藩再收到回信时,上面就写着不用回了,已经和英法议和了。

结语

曾国藩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不愿意支援北京。虽然为清政府保持了实力,强行给摇摇欲坠的清朝,续上了几十年的命。但是英法联军给我们华夏民族带来的惨痛耻辱,却是永远挽回不了的。

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焚为废墟,使得数十万珍稀文物流失海外。也因此曾国藩虽然忠勇一生,但也备受争议。大家认为曾国藩当时是否有救援北京的必要,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1659003111747433.png


会员打赏列表

精品文章推荐

文章回复

上传更多图片
copyright 2013-2113 www.cxbmw.sit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乡便民网】版权所有 - 晋ICP备19010468号-2